一、以“精准化”推动“人人享有”普法服务。一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“关键少数”。抓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工作,连续多年实现报名率、学法率、报考率和合格率100%。为县四家中心会议室定制了普法饮水杯3万个。继续开展全县县“八五普法讲师团”每月“送法上门”,共到乡镇、部门开展普法宣讲18场次,各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单位自行组织宣讲300余场次。二是抓住青少年这个“源头工程”。会同教育部门建成由XX名公检法司人员组成的法治副校长队伍,在XXX所学校开展XXX堂“法治副校长进校园”普法讲座。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,牵头开展“利剑护蕾.普法先行”“六个一”活动,将未报法治宣传覆盖到了所有学校、所有学生、所有家长。三是抓住城乡群众这个“绝大多数”。组织8名县域执业律师编印《生活中的民法典72问——宜章县“八五”普法读本(二)》,聚焦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提供专业解答。借助老年文艺团编排法治节目送戏到社区、参与“三下乡”送法到农村。开展“农村法治宣传月”、“宪法周”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,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在全县城乡的长效覆盖。
二、以“常态化”推动“时时都有”普法行动。一是用好“法治宣传LED平台”全天候普法。继续用好设置在局大门口的“法治宣传LED平台”。每天8:00-10:00风雨无阻,准点播放法治宣传素材,成为过往群众眼中的“固有一景”。二是坚持“一月两常规”普法。每月一个主题,向公职人员和社会公众推送3万条普法短信,“点对点”推介新法新规;每月一个聚焦,制作法治微视频,通过抖音、视频号以《宜章说法》栏目名发布,得到群众巨量点赞。三是打造“四通八达”普法路。改变以往户外法治宣传主要集中在城区的模式,在县内东、西、南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7块大型法治宣传户外广告牌,将法治“触角”延伸到乡镇村组,送给来往旅客。四是组建大中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常年志愿普法。日常以县中等职业学校和来宜实习高校学生为主、寒暑假以返乡大学生为主,组建“宜章县大中学生普法志愿者大队”在寒暑假“送法下乡”100余场次,走村入户服务1700余人次,并开展了“服务旅发大会专项普法志愿活动”。大中学生常年到城乡村社开展志愿普法活动而不间断的,为宜章独有。
三、以“零距离化”推动“处处都能感受”法治氛围。一是打造法治文化打卡点。在白石渡红色法治文化项目,专门设置了“我爱红色宜章.我爱法治中国”打卡墙、在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天鹅峰社区设置了“瑶岗仙小哥说法治”打卡人像、在燕子岩景区安装了“瑶族阿妹说法治”打卡点,让法治文化也成为了一道风景。二是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。先后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、9个省级、8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,法治主题公园3座,全县“两边两带三色(湘赣边红色法治文化带、湘粤边绿色景区和古色民居法治文化带)”初具雏形、特色凸显。三是推行“赶圩送法”服务农村群众。在19个乡镇组建“公共法律服务小分队”,将“赶圩送法”打造成为在宜章农村一线“零距离”服务群众法律需求的一个常态化工作平台,在“赶圩日”“送法”到农村群众身边。
四、以“社会化”推动“人人都能参与”普法工作。一是推动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落地落实。将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了年度绩效考核和法治督查内容。二是开展行业性专业性普法活动。县关工委法治讲师团开展宣讲40余场次,县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普法宣讲累计350余场次。三是发挥常态化普法队伍作用。42名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每月到村普法,开展法治宣传200余场次,解答群众法律咨询近万余人次;持续实施“法律明白人”培育工程,培养“法律明白人”600余人,今年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五千余人次。四是发掘社会特色资源。邀请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创作《巧手剪出法治“七彩图”》,成为全省非遗法治展示现场会首个暖场节目。会同相关单位举办“弘扬法治精神·建设平安宜章”女子法治书法展以“书”弘”法”,并将20幅优秀作品到司法所收藏展示,有效增添了一线阵地的法治文化氛围。五是推行公益普法模式。指导县好人协会公益普法团到学校、社区开展民法典、禁毒、反电诈等法治宣讲30余场次,并在日常走访帮扶和纠纷调解中送法到群众身边,打造出了“暑假公益培训班”等工作品牌,荣获2023年度全省“最美公益普法集体”提名奖。